關於俗字的存在合理嗎?
之前我的一個帖子提到臺灣的日常怎麼用,好多人都說台灣,實際上,台灣的台就是俗字。俗字就是民間為了好寫而造的字,高級的是再造字,低級的,錯別字就是俗字。
現在繁體中用俗字現象比較普遍,如纔才是兩個字,才用作名詞,人才,纔用作副詞,剛纔。台灣與臺灣是俗字取代正規寫法,類似的,神僊變成神仙,竈變成灶,一箇變成一個。有的大陸臺灣都有,如桔子取代橘子。
俗字我是不怎麼喜歡,我是盡量使用正規字,但有的俗字已成習慣,如一個之類的,這些還是必須用的 都用繁體字的話 “乾燥 幹什麼”的干 很多人都会用错吧 其實所謂俗字,除了方便書寫外,也涉及到地域文化問題,廣州人與香港人和台灣人用也不同
他的存在已經是無法改變了:loveliness: 如果说简繁体汉字的源头,繁体字才是流传下来的汉字。
建国后,国家为了扫盲,才造出了简化字。
不是您想像的,民间自己写的繁体字。
从清朝,到民国,繁体字一直沿革和变迁。
简体字才是人工创造。 万事都有演变过程,存在即合理.繁体字也是从甲骨文演变来的 存在不一定合理;但字本身就是人创造的 由人进行改变也是正常的事,文化就是用的人多了形成的 普通一个人想改变一个字体不容易 大家一起用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新的字体。就像现在的汉语解释 很多意思都和原先的不一样了,字典也跟着不停改变。 慢慢的都会使用简体了,因为人很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