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清视界

 找回密码
 加入我们
搜索
查看: 533|回复: 9

大宋词人往事三十三:辛 弃 疾 •无 语 不 可 入 词

[复制链接]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开心
    8 小时前
  • 签到天数: 1994 天

    [LV.Master]伴坛终老

    269

    主题

    3091

    帖子

    6903

    积分

    黑暗骑士

    Rank: 12Rank: 12Rank: 12

    积分
    6903
    发表于 2018-10-17 11:35:52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    [attachimg]13028[/attachimg]
    辛 弃 疾 •无 语 不 可 入 词
    关键词:


    南渡、北伐、掉书袋



    警句:


    我见青山多妩媚,料青山见我应如是。

    1.


    金熙宗天眷三年(1140年),辛弃疾出生于山东历城(今济南),
    这一年在南宋是宋高宗绍兴十年。

    站在南宋的角度,辛弃疾生长于沦陷区,只有从故老相传里了解宋 朝的模样;站在金国的角度,金国才是辛弃疾的祖国,历城才是辛弃疾 的故乡,爱国与爱家乡都是不需要理由的,金国的国土虽然是靠侵略得
    来,但宋朝的国土又何尝不是呢?

    其实在宋、金南北对峙已成定局之后,沦陷于金人手中的中原大地 并不都是腥风血雨、愁云惨雾。金人的汉化程度之高往往令宋人咋舌, 他们沿袭了汉人的职官、科举、刑律等制度,早已不是想象中的野蛮部 落了。所以,北方书香门第的子弟从小就可以接受与南方一样的儒学教 育,长大以后也一样可以参加科举,入朝为官,一点也没有做牛做马的
    亡国奴的感觉。


    而对于那些由宋入金的年长一辈来说,做亡国奴的滋味时常咬啮着

    心灵。儒家传统最重华夷之辨,堂堂中华衣冠门第竟然被迫生活在夷狄
    的世界,这种刻骨的耻辱感简直要把人逼到发疯。所以尽管在金国完全 能获得优裕的物质条件与相当程度的政治权利,但他们始终都不熄灭驱
    逐鞑虏之念,即便无力做到这一点,至少也渴望逃回宋境。

    其实连金人都觉得做夷狄是可耻的。他们虽然是武力上的胜利者, 却不自觉地受了汉文化太深的影响,极力想要和自己的夷狄出身划清界
    限,一点也不在意"忘本"的讥讽。金人战斗力的惊人衰退与此有绝大关
    系,他们若始终尽到夷狄本分的话,灭亡南宋完全不是难事。

    传统上都认为华夏文明更重脸面,夷狄世界更重实利,但我们会看 到金与南宋在外交上常常发生礼仪之争,金人执拗地要在礼仪上压宋人 一头,不惜因此而激发宋朝主战派的狂热斗志,原因就在于金人太想摆 脱夷狄身份,太想把自己建设成华夏文明的第一继承人,建设成正统的 儒家王朝。宋人也惊恐地发现,如果不能迅速北伐,收复失地,沦陷区 的百姓与士大夫便不会觉得生活在宋境和金境有任何差别了,那时候他
    们将会安心做真正的金朝子民,南宋北伐的人心优势将会彻底丧失。

 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   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加入我们

    x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开心
    8 小时前
  • 签到天数: 1994 天

    [LV.Master]伴坛终老

    269

    主题

    3091

    帖子

    6903

    积分

    黑暗骑士

    Rank: 12Rank: 12Rank: 12

    积分
    6903
     楼主| 发表于 2018-10-17 11:36:44 | 显示全部楼层

    2.


    辛弃疾的祖父辛赞是一位由宋入金,被迫滞留沦陷区的士大夫。

    为了保全家族,他忍辱接受了伪职。那时候虽然还没有汉奸这个概
    念,但做汉奸的耻辱感终生在辛赞心中挥之不去,以至于当孙辈成为真
    正意义上的金国子民的时候,他依旧不忘以宋朝的立场对之进行"爱国
    主义教育",辛弃疾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被熏陶出来的。

    然而社会的大环境毕竟不同了。对于新生代而言,大宋文明只是一 个悠久的传说,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心安理得地接受了金国子民的身 份,努力学习儒学,参加金国的科举考试,争取将来能在金国的官场中

    出人头地。辛弃疾的同学党怀英就是这一类人的代表,当辛弃疾率兵南
    渡,在南宋朝廷谋求兴复大业的时候,党怀英在金国顺利地科举及第, 入翰林院为官,终于成为北方一代文坛宗主。儒家事业,在金朝并不逊
    于南宋。

    倘若不是志大才疏的完颜亮做了皇帝,辛弃疾也许一生都等不到南 渡的机会,就留在金国走上与党怀英一般的道路了。完颜亮的倒行逆施 在金国激起了太大的民愤,非但汉人恨他,女真人一样恨他。于是,一 方面出于好大喜功之心,一方面为了转移国内矛盾,完颜亮发动数十万
    大军南侵,要实现统一寰宇之志。

    理想主义者被残酷现实狠狠打击的事情往往会令人同情,但完颜亮 是个例外。他惊诧地发现自己的宏伟理想才一实现,就引发出太多的动
    乱:汉人造反,契丹人造反,就连女真人都造反了。完颜亮兵败采石
    矶,随即被厌战已久的部将谋杀,金人另立了一位稳妥可靠的新君,即 金世宗完颜雍。而就是在这样一场大动荡里,辛弃疾也加入了起义者的 行列,亲率五十余名豪杰驰突于五万金军之中,生擒叛徒张安国,然后
    一路与追兵周旋,终于南渡大江,回归宋境,使张安国在临安闹市问
    斩,轰动宋金两地。

 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   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加入我们

    x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开心
    8 小时前
  • 签到天数: 1994 天

    [LV.Master]伴坛终老

    269

    主题

    3091

    帖子

    6903

    积分

    黑暗骑士

    Rank: 12Rank: 12Rank: 12

    积分
    6903
     楼主| 发表于 2018-10-17 11:38:38 | 显示全部楼层

    3.

    宋高宗其实并不欢迎辛弃疾这样的南渡者,尤其介意的是这位南渡 者竟然是个英雄豪杰,永远在自己耳边聒噪着北伐。这样的人,还是一
    辈子让他投闲置散的好,免得生事。

    南宋的外交政策早已注定了这个南渡英雄后半生的命运。朝廷很大
    度地给他职位,给他财富,给他荣誉,就是不给他实现北伐壮志的机
    会。辛弃疾不知道有没有后悔过,如此苟活在南宋难道真的就比留在金 国更好吗?职位、财富、荣誉,这些东西可以腐化凡夫俗子,却无法笼

    络一位英雄。所以辛弃疾的词里满是壮志难酬的苦闷,满是故作旷达的
    凄凉。自然,词句里对朝廷也常有怨言,比如他那首名篇《摸鱼儿》:


    更能消、几番风雨。


    匆匆春又归去。


    惜春长恨花开早,何况落红无数。


    春且住。见说道、天涯芳草无归路。


    怨春不语。算只有殷勤、画檐蛛网,尽日惹飞絮。


    长门事,准拟佳期又误。


    蛾眉曾有人妒。


    千金纵买相如赋,脉脉此情谁诉。


    君莫舞。君不见、玉环飞燕皆尘土。


    闲愁最苦。


    休去倚危栏,斜阳正在,烟柳断肠处。

    这首词上片全是伤春情绪,下片借美女失宠于君王的典故抒发自己
    空有壮怀而不见用的愤懑,连带着还将当权者狠狠讥讽了一番。宋人罗
    大经这样评论:"使在汉、唐时,宁不贾种豆、种桃之祸哉!愚闻寿皇
    见此词颇不悦,然终不加罪,可谓圣德也矣!"
    这番话的意思是说,倘
    若辛弃疾生活在汉、唐两代,这首词是会给他招致文字狱的;

    宋孝宗对这首词很有意见,却不曾加罪于辛弃疾,真是一位好皇帝
    啊!

    种豆之祸是指西汉杨恽的事情:杨恽是司马迁的外孙,被贬官赋闲
    之后非但没有半点悔过反省的意思,还在信里对规劝他的友人满怀怨气 地解释自己的高调生活是如何的理所当然,其中就有一段对自己酒酣耳
    热唱种豆之诗的生动描写。那首诗是:"田彼南山,芜秽不治。种一顷
    豆,落而为萁。人生行乐耳,须富贵何时。"
    虽然字面上是说南山种
    豆,实则暗讽朝政芜秽,说自己乐得免官逍遥。杨恽这篇书信写得文采
    斐然,以至于被收入《古文观止》,名为《报孙会宗书》。

    后来因为别的事由,杨恽再次获罪,抄家时抄出了这份《报孙会宗
    书》。

    原本杨恽罪不至死,但汉宣帝无法容忍他书信中这种冷嘲热讽的腔
    调,以大逆不道罪将他处斩,孙会宗也受牵连而被罢官处分。

    种桃之祸是唐代刘禹锡的事情:刘禹锡从贬所返京,经过桃花盛开 的玄都观,写下一首《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,戏赠看花诸君子》:


    "紫陌红尘拂面来,无人不道看花回。玄都观里桃千树,尽是刘郎 去后栽。"诗句将满朝新贵一并讥讽了去,以至于刘禹锡才返京城,便
    被贬到更远的地方。


    相比之下,辛弃疾虽然屡屡被投闲置散,但已经太值得庆幸了。

    辛词虽好,但怨愤、讥讪太多,辛弃疾不曾成为文字狱的受害者实
    在要感谢宋代宽容士大夫这一基本国策。

 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   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加入我们

    x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开心
    8 小时前
  • 签到天数: 1994 天

    [LV.Master]伴坛终老

    269

    主题

    3091

    帖子

    6903

    积分

    黑暗骑士

    Rank: 12Rank: 12Rank: 12

    积分
    6903
     楼主| 发表于 2018-10-17 11:39:35 | 显示全部楼层

    4.

    在南宋文恬武嬉的日子里,金国却一直都在励精图治。金世宗即位 之后,为了彻底摆脱蛮夷身份,争夺正统王朝的地位,在境内大力推行
    儒家仁政,以至于为自己赢得了"小尧舜"的称号。眼看着就连意识形态

    的制高点也要落入金人之手了,南宋收复故土的希望一天比一天渺茫。
    对于辛弃疾而言,再没有什么事情比这更令人心痛了。

    壮志无酬,便只有在诗酒中自娱。早年在金国的时候,辛弃疾曾以
    诗词拜谒前辈蔡光,蔡光说他的诗缺乏潜力,但他日必当以词扬名。

    入宋之后的辛弃疾果然成为词坛巨擘,在他的手里无语不可入词,
    也只有词最能够排遣他的忧愤。


    坐镇南徐的时候,辛弃疾每次开筵必定命歌女歌唱他的词作,也每
    每自诵其警句"我见青山多妩媚,料青山见我应如是""不恨古人吾不
    见,恨古人不见吾狂耳"。每到此时,他总是拊髀自笑,顾问坐客何
    如。这两句皆出自同一篇《贺新郎》,无论客人们如何交口称赞,词中
    所深蕴的孤寂终是无法排解:


    甚矣吾衰矣。


    怅平生、交游零落,只今余几。


    白发空垂三千丈,一笑人间万事。


    问何物、能令公喜。


    我见青山多妩媚,料青山见我应如是。


    情与貌,略相似。


    一尊搔首东窗里。


    想渊明、《停云》诗就,此时风味。


    江左沉酣求名者,岂识浊醪妙理。

    回首叫、云飞风起。


    不恨古人吾不见,恨古人、不见吾狂耳。


    知我者,二三子。


 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   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加入我们

    x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开心
    8 小时前
  • 签到天数: 1994 天

    [LV.Master]伴坛终老

    269

    主题

    3091

    帖子

    6903

    积分

    黑暗骑士

    Rank: 12Rank: 12Rank: 12

    积分
    6903
     楼主| 发表于 2018-10-17 11:41:17 | 显示全部楼层

    5.


    自从宋孝宗与金世宗签订隆兴和议之后,两国维持了三十年的和平
    时期。在这三十年间,南宋越发耽于偏安的闲适,金国越发加速着汉化
    进程。然而到了宋宁宗开禧元年(1205年),即辛弃疾南渡之后的第四
    十三年,主和已久的南宋朝廷忽然兴起了北伐之议。

    看上去宋人似乎真的等来了北伐的良机,因为金国在不断加速汉化 的过程里,战斗力早已大不如前,而北方的蒙古人作为新兴的蛮夷开始
    严重威胁到金国的安危。蒙古之于金,近乎当年的金之于北宋。

    金人既忙于应付北方的蒙古,势必无力兼顾南线,宋人正可以建千
    载之功,这个重任就落在了权臣韩侂胄的肩上。

    韩侂胄锐意北伐,其实是很有私心的:自己是靠政变起家,没什么 足以服众的政治资本,若能抓住时机建一番不世殊勋,难道还有什么比 这更好的事情吗?于是在开禧元年,韩侂胄走上前台,任平章军国事,
    权位更在宰相之上,全方位筹备北伐事宜。

    那是群情激奋的一年,即便是韩侂胄的政治对手以及素来不屑于韩 侂胄的人,这时候也纷纷站在了韩侂胄的一边。为了这一刻,辛弃疾已
    经足足等候了四十三年。

    被贬谪多年的主战分子被纷纷启用,这自然少不了本已主动请缨的 辛弃疾。但当真开始备战的具体工作,辛弃疾发现事情完全不是自己想

    象的样子,而问题全出在韩侂胄身上:韩侂胄一来绝非帅才,完全缺乏
    对大事件统筹规划的能力;二来私心太重,政客的习气太深;


    三来将北伐事业看得太过轻率了。

    辛弃疾的真诚进言只换来了调职的结果,他已经完全能预见到这场
    轻率的北伐必将以失利收场,但那又如何呢,他能预见到,却没有半分
    力量来阻止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辛弃疾登京口北固亭眺望长江对
    岸,怀古兴悲,写出了那首千古传唱的《永遇乐》:


    千古江山,英雄无觅,孙仲谋处。


    舞榭歌台,风流总被,雨打风吹去。


    斜阳草树,寻常巷陌,人道寄奴曾住。


    想当年、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。


    元嘉草草,封狼居胥,赢得仓皇北顾。


    四十三年,望中犹记,烽火扬州路。


    可堪回首,佛狸祠下,一片神鸦社鼓。


    凭谁问、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。

    岳飞的孙子岳珂年轻时参加过辛弃疾的酒宴,席间见辛弃疾让歌女
    反复歌唱这首《永遇乐》。当时辛弃疾遍询来客,请指正此词瑕疵,岳
    珂年轻敢言,说它略嫌用典太多。词坛名宿当真听进去了年轻人的意
    见,反复修改了几个月之久,却终于没能改掉一字。其实正是有这样多 的用典,才让这首词有了它所应有的沧桑和厚重,有了在艰难时局中难 以言说的隐痛感。可叹的是,晚年辛弃疾的全部精神也只有寄托在这字

    斟句酌的填词事业里了。


    开禧二年(1206年),宋军正式展开北伐,史称开禧北伐,其结局
    果然应了辛弃疾"元嘉草草,封狼居胥,赢得仓皇北顾"的预言。

    时任礼部侍郎的史弥远伪造宁宗诏书,使党羽刺杀了早已众叛亲离
    的韩侂胄,将其首级送往金国。


    韩侂胄的时代就这样结束了,接下来南宋即将进入漫长的史弥远时
    代。生活在史弥远时代的宋人或许会觉得连秦桧都算不得太坏,幸好辛
    弃疾并没有那么长寿。

 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   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加入我们

    x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开心
    8 小时前
  • 签到天数: 1994 天

    [LV.Master]伴坛终老

    269

    主题

    3091

    帖子

    6903

    积分

    黑暗骑士

    Rank: 12Rank: 12Rank: 12

    积分
    6903
     楼主| 发表于 2018-10-17 11:42:05 | 显示全部楼层

    6.

    辛弃疾的词确实用典太多,但是,若读者是似他一般博学的人,定 会佩服他掉书袋能掉得如此驾轻就熟、天衣无缝。在辛弃疾的笔下,似 乎所有的书都可以入词,甚至他可以在一首词里通篇用儒家经典之语。 这当然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字游戏,但这样的游戏只有绝顶聪明的人才能
    玩得出。


    诗有集句,即将前人成句打散之后重新组合成一首新诗,这种玩法
    一般认为是王安石发明出来的。词自然也可以集句,但因为词的字句错 杂,集句难度远大于诗,若是说可以将儒家经典抽出若干句子集成一首 词来,任何有过填词经验的人都会知道,这简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
    务。所以当读到辛弃疾那首《踏莎行•赋稼轩,集经句》的时候,技术
    派高手无一例外地会为之倾倒:


    进退存亡,行藏用舍。


    小人请学樊须稼。

    衡门之下可栖迟,日之夕矣牛羊下。


    去卫灵公,遭桓司马。


    东西南北之人也。


    长沮桀溺耦而耕,丘何为是栖栖者。


    辛弃疾在江南西路安抚使的任上曾为自己觅了一处临湖空地,筑室
    百间,名之为稼轩,以为日后躬耕隐退之所。辛弃疾自号稼轩,便是由 此而来的。这首《踏莎行》专为稼轩而赋,集用《论语》《诗经》《左 传》的成句,浑然天成,而且将圣哲经典的严肃面貌变得大有谐趣,申 明躬耕归隐大大符合圣贤之道,无论如何也比费力不讨好的从政要舒心
    许多。

 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   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加入我们

    x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开心
    8 小时前
  • 签到天数: 1994 天

    [LV.Master]伴坛终老

    269

    主题

    3091

    帖子

    6903

    积分

    黑暗骑士

    Rank: 12Rank: 12Rank: 12

    积分
    6903
     楼主| 发表于 2018-10-17 11:43:33 | 显示全部楼层

    7.

    掉书袋掉到这般程度,实在算臻于化境了。但是,词除了是一种抒 怀的工具之外,还是一种士大夫之间很重要的社交工具,若对方的学识 差些,或领悟力低些,或自觉不自觉地将原本就大有歧义的诗词语言以
    小人心态揣摩,就难免会招来一些麻烦。


    这样的麻烦,辛弃疾当真遇到过。

    当时有茶贼陈丰聚众作乱,短短时间里便啸聚数千人之多,往来纵
    横,所向披靡。王佐受命讨贼,以奇兵攻入山寨,一战而完胜。辛弃疾
    写了一首《满江红》为王佐庆功,王佐却因此而记恨上辛弃疾了。


    今天的读者恐怕很难从这首词里读出王佐所读出的意思:


    笳鼓归来,举鞭问、何如诸葛。

    人道是、匆匆五月,渡泸深入。


    白羽风生貔虎噪,青溪路断鼪鼯泣。


    早红尘、一骑落平冈,捷书急。


    三万卷,龙头客。


    浑未得,文章力。


    把诗书马上,笑驱锋镝。


    金印明年如斗大,貂蝉却自兜鍪出。


    待刻公、勋业到云霄,浯溪石。


    照旧是辛氏掉书袋的风格,也照旧掉得巧妙、贴切。王佐五月出
    兵,词句便以诸葛亮五月渡泸相比,称赞王佐勋业无双,必定因此加官
    晋爵,流芳千古。偏偏王佐越是读这首词,越是感觉辛弃疾在讥讽自
    己。


    "三万卷,龙头客。浑未得,文章力。"王佐是状元出身,当得
    起"龙头客"的美誉,但这个龙头客的官位却不是靠文章,而是靠武功得
    来,难道这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吗?

    宋代国策一向重文轻武,高级武职甚至不如低两个级别的文职更有 尊严和地位,所以武官若立了功,总希望能转成文职,朝廷也以文职作 为对有功武将的奖励。王佐原本就是文官,还是状元出身的文官,只因
    为一次临危受命,立了武功,便被说成"浑未得,文章力",这怎么让他
    想得通呢?


    更甚者是"金印明年如斗大,貂蝉却自兜鍪出",貂蝉是高级文官的

    头饰,兜鍪是武将的头盔,这话分明是说来年加官晋爵是以今日的武功
    为阶梯的,一位有羞耻心的文官怎能受得了如此羞辱呢?!


    这当然是王佐太敏感了,或者说是王佐的"传统意识"太深。辛弃疾
    自己就是以武功立业,毕生以北伐为志向的,哪里会有重文轻武之心
    呢?但他毕竟生于金国,长于金国,整个价值观成型的年轻时代都是在
    金国度过的,以至于与那些根正苗红的宋人真的有些"文化背景的冲
    突"。这虽然是个小小的细节,咂摸起来却很有些令人心酸。

 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   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加入我们

    x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开心
    8 小时前
  • 签到天数: 1994 天

    [LV.Master]伴坛终老

    269

    主题

    3091

    帖子

    6903

    积分

    黑暗骑士

    Rank: 12Rank: 12Rank: 12

    积分
    6903
     楼主| 发表于 2018-10-17 11:44:56 | 显示全部楼层

    辛弃疾名字考


    辛弃疾,原字坦夫,后改字幼安。"弃疾"是个很古雅的名字,早在
    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人用之,其含义是"丢弃疾患"。这一类的常用名还
    有"无病""去病""无忌"。"幼安"即"自幼平安",名与字含义相应。

 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   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加入我们

    x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开心
    15 小时前
  • 签到天数: 1124 天

    [LV.10]以坛为家III

    194

    主题

    8283

    帖子

    1万

    积分

    年度用户

    Rank: 5Rank: 5

    积分
    16954
    发表于 2020-5-19 05:10:31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
    感覺好深奧,需要深入了解
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开心
    2023-11-13 22:43
  • 签到天数: 210 天

    [LV.7]常住居民III

    8

    主题

    762

    帖子

    1833

    积分

    双手剑士

    Rank: 9Rank: 9Rank: 9

    积分
    1833

    卫兵勋章法师勋章

    发表于 2021-3-5 11:13:43 | 显示全部楼层
    以前上学的时候学过辛弃疾的几首诗,当时就感觉他真的是非常有气魄的一个人

 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加入我们

    本版积分规则

    手机版|小黑屋|超清视界 超清视界官方群

    GMT+8, 2024-6-2 16:48 , Processed in 0.066661 second(s), 24 queries .

    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    © 2018-2021 超清视界 HDshot.

  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