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zzmfs 于 2019-12-7 17:46 编辑
1.但最直接的還是教育,就像我舉的例子,西方的字比中文還好寫,爲什麼識字率低,就是因為神職人員纔有資格學,中國古代也一樣,不普及教育,再好寫也沒用。而且按照這個邏輯,那臺灣香港每個人都是文盲了?
2.在国语罗马字运动稍后,我国还开展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。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苏联创制的,其目的是在苏联远东的10万华工中扫除文盲,今后在条件成熟时,用拉丁化新文字代替汉字,以解决中国大多数人的识字问题。
摘自百度,麻煩你查一下漢語拼音再說
3.漢字簡化本身是歷史趨勢不錯,但前提是合乎字理。隸書的出現本身就是漢字的一次受損,最開始簡化這些字就沒有考慮字理,隸書較早就是官吏為了謄抄方便產生的手寫俗體,而且隸書和楷書問題在古代就有人發現了,許慎自己就評估“古文由此絕”,明代《字詁》作者黃生說:若今之楷隸,則書法懸絕矣。苟不通古字,易明其說乎?”,至於元朝,元朝統治者還用白話文呢,理解不中國文化。
許慎:“官獄職務日繁,初有隸書,以趣約易,而古文由此絕矣。”
明代《字詁》作者黃生:“若今之楷隸,則書法懸絕矣。苟不通古字,易明其說乎?”
“大抵變篆為隸,字體因之大亂,當省而不省失之贅,
不當省而省失之簡,末俗從風而靡,不知作俑何人,可恨也”。
古人早就有人意識到隸書和楷書的問題。俗人本來就不考慮字理。
4.你說的字典那個是“符號注音”,它是爲了注音而發明的。注音符號的來源並沒有正式的文告,但通常是以古文或象形文字的片段修改而成的。采用表聲字的原始古字來代表,因其筆劃最少。
ㄍ,說文解字:巜,水流澮澮也。方百里為巜,廣二尋,深二仞。凡巜之屬皆從巜。古外切。 看來上古時“ㄍ”的聲母是g。
乀,古之“乀”字,山側避風雨之居處,讀“乀ㄢˇ”(罕),取其乀聲與h相同。